2010
很难想象 2010 年已经是 15 年前了。那是我最开心的大学时光。还用着破旧的老年机,发短信,打电话。玩着早已过时的热血传奇,梦幻西游。
小伙伴们坐在宿舍边的土坡上,大树下,晒着暖洋洋的太阳,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。
那时候银行卡里几乎没有余额,本想报个韩语班,却感觉好像被忽悠了,满满的吐槽,很是有趣。
在学校操场上散步,打电话,因为奇怪的原因,电量不足而关机。
也不知道是开玩笑还是真的,时光好像过得很慢,那年的冬天,好像一点都不冷。
寒假前期,大家都回家了,我一个人在宿舍里学着马士兵的 java 教程,等待着。
回家的大巴上,一股浓浓的柴油气味,我有些晕车。不小心弄坏了钥匙扣的卡扣,气鼓鼓。
回到家告诉外婆,我收到了很多的伴手礼,她笑得很开心。
寒假一群人在朋友家看《死神来了》。回家的路走的很慢。
只是,春节的夜晚很冷。在老年运动器械处发呆,充满了疑惑。
很遗憾我没有好好品尝那年的哈尔滨红肠。
很遗憾我弄丢了邮箱里,雪绒花的手语视频。
很遗憾我弄丢了青蛙手工玩具。
很遗憾。
财狼的日子
《财狼的日子》,不错的美剧,内容比较紧凑。但不喜欢其中女警的故事。她明明用坏人的手段去完成她的工作,她却可以毫无顾忌的说出她是在做好事
男主就不同,一直都是一个很直接的坏人,认真的设计、完成自己的任务;冷静,细致,不拖泥带水。最主要的还有,他长得帅。
关于听音乐
高中毕业以后,我听音乐的频率就不太高了。我更喜欢听相声评书等有内容的音频,仿佛一直有人在和我说话。
周杰伦几乎是我的晕车专用曲。闭着眼睛,耳朵里放着周杰伦的前几张专辑。熟悉的曲调,不必刻意去识别歌词,慢慢的就忘了自己身处车厢当中。
我发现最好的听音乐的设备就是一个iPhone,不需要任何耳机,平躺或半躺都行,闭上眼睛,把手机放在胸口。这样就足够了。
我喜欢早年周杰伦的歌曲,可能是情怀,但我觉得是那个时代录音技术与现在的不同。
那时候,演唱的声音没有如今那么清晰,给人的感觉伴奏离耳朵更近,人声从较远的地方传来。感觉刚刚好。人声离得远听着舒服。后来的专辑,人声离的近,显得腻,有种含着口水的感觉。
选择
最近新闻,中国象棋的前几名,因为买卖棋的问题被一锅端了。
我记得我看过王天一的一个视频,问到如果给他一个亿会不会退役。他说不会,大概意思是,人总是需要钱以外的追求。但现实是,别说一个亿,百八十万的金钱,他就可以放弃所谓的追求。
中国象棋被一锅端了。那这应该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。
大概是中国象棋在职业的道路上只限于国内,关注度远不如围棋,也没那么富裕,容易出现问题。
这些人,换一个热门的项目,或许不会在中国象棋里这么顶尖,但大概也不会这样堕落。
我想选择热门的,大概就是对的。
作品与作者
在twitter 上看到一个奇怪的推文 。
某人说他曾经很喜欢几个演员、作家、歌手。因为他们的政治立场,觉得他们不尊重自己这一类的粉丝。因此不再关注他们的作品。
虽然作者与作品很难完全分开。但如果过多的投射一些奇怪的感情到作品上,就显得有些矫情。
作者的个人生活或许不对你胃口,大可把作品当作是他人所写。
遗忘
我相信总有一天,我会彻底遗忘。如今想起的日子已经不多了。大抵是在某个梦境清醒时分会尝试回忆,或者是在某个特殊的日期。但最终,一切就像是石壁上的痕迹,经受时光与风沙,总会变得平滑。
读《爱尔兰咖啡》
包容与自由
我喜欢小说里,约定一个时间相见的感觉。两人有各自的生活,但却同样期待着,某一个时间。
如今通信方式更加便捷了,却少了那种约定,期待的浪漫。
90年代的漫画里常有的情节,男女约在某个地方相见,其中一方由于某种原因迟到了。另一方一直等待。虽然在现实里是十分愚蠢的行为,但在文艺作品里却十分浪漫。“因为等待也是约会的一部分”
「
farewell,不会再见的再见,跟goodbye 不太一样。
」
会想起那时候我第一次知道,farewell 这个单词,说出来时的中二与真诚。
读《第一次亲密接触》
第一代网络小说,我却没有读过。
初中时看过由陈小春演过的同名电影。几乎没有了太多的印象。
高中时看过蔡智恒的《槲寄生》,当时觉得很喜欢,但现在回想起来,也想不起什么情节。
前几天去逛书店,在书店系统里搜索“蔡智恒”,所有的书都没货。或许那个时代的痞子蔡,李寻欢,宁财神,已经是上个时代的产物了。
因此想着找找一些蔡智恒的书电子书看看,从第一本《第一次亲密接触》开始。内容很短,很快就看完了。谈不上好看。
印象比较深刻的是,他关于网络上的三种人的叙述:
「
第一种人会在网路上突显其次要性格。一般人应该具有多重性格,而在日常生活处世中,所展现的为主要性格。次要性格很可能被压抑,也很可能自己本身并未察觉有这种性格。但在网路上,代表自己的,已不再是血肉之躯,而是一些英文字母。少了所有的应酬与必要的应对进退,也少了很多利害关系。于是猪羊变色,反而在刻意或不自觉的情况下,展现自己的次要性格。
第二种人会在网路上变成他“希望”成为的那种人。人性千奇百怪,一定会有某些性格是你特别欣赏与羡慕的。但很可惜,这些性格未必为你所拥有。于是你会很希望成为拥有这些性格的另一种人。而网路正好提供这个机会,让你变成这种人。举例而言,平常沉默寡言的,在网路上可能会风趣健谈。而害羞文静的,则很容易变成活泼大方。
第三种人会在网路上变成他“不可能”成为的那种人。上帝是导演,它指定你必须扮演的角色,不管你喜不喜欢。而网路上并没有上帝,因此所有角色皆由你自导自演。于是你很可能在网路上扮演你日常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扮演的角色。举例而言,你若是女的,很可能会在网路上变成男人。反之亦然。或者你已30岁,很可能会在网路上装成17岁的幼齿姑娘。反之亦然。又或者你明明是恐龙,很可能会在网路上以绝代佳人自居。反之亦然。
第一种人最真实。因为他所展现的,还是属于自己的性格。而且换个角度想,他反而更能挖掘出自己潜在的优点。例如有很多人在板上写文章后,才发觉自己有当作家的天份。也有很多人在板上和人开骂后,才惊讶自己的脸皮厚度不输给立法委员。于是从网路上得到成长。
第二种人最愚蠢。因为他总是羡慕别人的优点,而忘了去欣赏自己本身的优点。如果他是柠檬,就应该试着去喜欢酸味,而不是去羡慕水蜜桃的甜美。因为水蜜桃也可能羡慕柠檬的酸。
第三种人最可怜。因为如果他必须变成另一种他不可能成为的人,才能得到乐趣。那么无论他能不能得到乐趣,他都无法享受这种乐趣。而且久而久之,便会得到所谓的“网路性精神分裂”。他很容易将所有的人际关系与喜怒哀乐,建在网路上。一旦离开了网路,便会无所适从。
」
我感觉我是第二种,试图在网络上成为让自己幻想的人。
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早期网络时代沟通方式。网络很快,但也并不是完全的即使通信,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等待,错位的沟通,有一点浪漫的味道。
优先级
人生总有很多事情是解决不了的。例如疫情,例如无休止加班…你所能做的只有逃离,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。直到到达一个你可以接受的角落。
因为有太多的事情,其实你是无法解决的。所以设定人生任务的优先级才是最重要。勇敢的拒绝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。学会克制。生命实在是太短暂了,把一切留给快乐吧。
湖风
坐在湖边的椅子上睡着了。傍晚的湖风,带着一丝热气。醒来看到零星的灯光,好像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。小时候,家乡,夏日晚间,时常停电。一家人会搬出竹床,在门口一边乘凉一边谈天说地。也没什么消遣娱乐的方式,用勺子舀着小半个西瓜,享受着外婆的鹅毛羽扇吹来的凉风。
#2021-05-17